《相差多少》教学反思“相差多少”教学反思“相差多少”是新教材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比较形象的算线来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只要画一根线,将数的位置粗略地标出,是学生自己能完成的草图,能帮助学生思考,算线清楚、直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拐杖”,下面我结合教材,联系实际教学,谈谈体会和收获。算线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算线自己探究加、减法:如 64+19= 和 64—19= 学生在探究中会出现下列几种情况。学生自己画算线,对数感的促进、模型的建立均有好处。有了算线的帮助,学生可以用“补充”和“减去”来求得两数的差。如用不同的方法直观地算出丽丽与冬冬相差多少厘米。(1)补充法:丽丽还必须长高多少厘米才能和冬冬一样高。(2)减去法:丽丽必须站在多高的凳子上才能和冬冬一样高。学生从冬冬和丽丽的实例中探究“相差”、“少了多少”、“多了多少”的关系。这些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得出的,这个猎取知识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算线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对其自主学习起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学生将原有知识与能力迁移到新的知识与能力中,而算线就是学生实现迁移的桥梁和纽带。如 477+5=?从 77+5=82 迁移477+5=482,算线清楚地显示了迁移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果,悟出方法。整个过程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己通过画算线完成。减法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如 903—7=?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先减到整百数“900”,903—3=900 在减去余下的 4,900—4=896。有了算线的帮助,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完成这类计算,使解题过程变得更简洁、更方便,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空间。总之,算线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算线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学生喜爱算线,善于运用算线帮助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算线还能解答一些课本上未出现的知识,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 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五里界小学 徐寿菊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加。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并能应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加法计算“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现实背景略微复杂一些,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与学生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