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听懂了吗”——匿名问题反思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问学生:“大家听懂了吗?”我自己在课堂上,也时不时问几个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写完了吗?”在读了佩奇的《让学生都爱听你讲》这本书之后,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在佩奇看来,这类问题属于“匿名问题”,因为像“大家”、“同学们”之类的称呼是集体概念,使用这类问题必然导致课堂混乱无序。事实也是如此,这类问题会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课堂冷场,每个学生都出于“责任分散心理”,想着我不回答总会有人回答每个人都这么想,这个问题自然没人回答了。其次是课堂混乱,答案参差不齐,不排除个别同学起哄,哗众取宠。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也听到不少老师抱怨课堂氛围较差,或者课堂秩序混乱,我想,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匿名问题引起的。 解决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学生的名字来改变这种状况。例如,“张三,你写完了吗?”提出问题之前,可以指定同学回答,同学回答完之后,可以再请同学进行补充说明,这样的话,课堂就会有序进行。佩奇对学生的名字情有独钟,他一再建议教师多使用学生的名字,这样会增加沟通的机会,会加强互动的效果。对于匿名问题,使用学生名字效果会更好。佩奇说:“你要事先告诉所有学生,你将会叫起一个以上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就会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就我个人而言,我有时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无意识的,如果有意识地采取这种方法,我想会大大提高提问的效果。 这种问题其实还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即答案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掌握着。例如,我有时会问:“大家听说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吗?”有四五个学生回答道:“听说过。”我听了之后很开心,居然有好几个学生听说过,于是便不再深讲了。这其实是很有问题的,有四五个同学听说过就一定代表全部同学听说过吗?佩奇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很尖锐,他认为,这样的讲课其实只是给那四五个学生讲,效果是很糟糕的。久而久之,那些比较安静的学生不能够快速找到答案,于是产生了被抛弃的感觉,于是不再尝试回答任何问题。没有回答出问题之后,教师也没有更进一步关注这些学生,他们也不会再去思考问题的答案而那四五个学生成为了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教师会因为他们回答出了正确的答案而感到高兴,以至于忽视了大多数学生没能参与到课堂中来的问题,也忽视了别的不公平的行为这样的课堂,效率是很低下的,而现实实践中,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于是这就涉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