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中庸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宽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耀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文) 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 存在。(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 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则及其译文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 由:遵循。 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节:节制。 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 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假如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 4、请学生读第六则以及译文 13·23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5、思考:区别“和”与“同”的意义。并联系建设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