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链接,有效深化——“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练习反思【课堂回放】师:这是汽车模型,这辆车模是把汽车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有的学生很惊讶,有的学生则笑了)师:老师从你们不以为然的表情中,读出了“这个问题很幼稚?”师:车模当然是缩小的。但你是根据生活经验判断的,你还能从图中的信息知道是缩小的吗?生:我从1:18这个比中知道的。师:能具体说说吗?生:这儿的18代表的是汽车的长度,而1代表的是车模的长度,是把汽车按1:18缩小的。师:善于观察,更能学以致用。其实无论是车模的缩小,还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生:都是用现在的图比原先的图。师:对啊,都是以原先的图作为标准!【教学反思】在用比表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我们是把变化后的图形作为比的前项,而变化前的图形作为比的后项,这是约定俗成的。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时常混淆不清。怎样让学生自觉地接受这一规定?显然光靠单纯地强调是远远不够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有人说,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恰恰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为此,在教学完例1后,我地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汽车模型是把汽车缩小的,这是一个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都知道的问题。我充分、及时地链接了学生这一重要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缩小背景下,去搜寻图中的信息进而进行深入地思考、比对与阐释。学生在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相互作用下,对1:18的实际意义也更为清晰。在看似幼稚的问题中,即向学生传递了数学与生活的藕断丝连,达成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的有效融合,又及时地强化了原图即汽车实际的长度作为比的后项这一重要的规则!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