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总是自认为比孩子都懂得多,许多时候我们都以“过来人”的眼光和观点审视着那个我们自以为很了解却又不以为然的孩子们的世界。其实,只要我们肯蹲下身子,学会平视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需要和他们一起成长。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年轻的妈妈,无论是在教育教学中还是在自己的家庭中,我都深深的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我的一点浅薄的认识。首先,我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苦口婆心的劝说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却收效甚微。其实,许多时候都是因为家长在自食其言,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往往做不到。记得儿子刚刚十几个月时,我为了培养他“涂鸦”的兴趣和能力,买了一大盒彩笔,每天下班回家,我就叫儿子在白纸上画画涂涂。刚开始的我兴趣浓厚,儿子在乱涂鸦,我也在纸上练练简笔画之类的,两人玩的不亦乐乎。几天下来,我渐渐失去了兴趣,儿子涂鸦时,我就在旁边玩手机游戏。刚开始儿子还专注于他的涂鸦世界,可渐渐的他开始磨蹭到我身边,把他哄回去没多久,他又回来了,这次是抢我的手机,再后来只要我拿出彩笔,他就往地上一扔,然后跑开去玩其他的东西,任凭我恐吓诈骗,就是不再涂鸦了。起初我还认为孩子是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天赋。可是转念一想,刚开始不是“画”的挺认真的吗?难道这只是好奇心?为了搞清楚原因,每天回家后,我继续拿起彩笔,照着书本煞有介事的画着,有时还拿到儿子面前显摆一下:妈妈画的漂亮吧!几天下来,儿子终于从把我手里的笔夺下来扔掉到主动拿起笔跟在我后面“画画”了。从这件事情上,我真正体会到了“身教”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孩子心目中认为的“榜样”,如父母、老师等。父母与孩子长期共处于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观察模仿、学样。所以,家长一定要真正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严于律已,经常检点自身的言谈举止,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和改变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要先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其次,我认为要对孩子多进行正面引导,少批评。有一次吃饭时,儿子无意间将他那油腻腻的小手擦在我的外套上,我立即说:“宝宝,不可以把脏脏擦在妈妈身上。”本以为孩子会听话的住手,谁知适得其反,儿子笑嘻嘻的再次向我的衣服发起了“进攻”,看着衣服上的一个个污迹,我忍无可忍,“啪”的给了他小手一巴掌,儿子立即“哇哇”的哭了。爷爷奶奶立即抱过去安抚了一通。小家伙好不容易止住了哭声,却又一次故意伸出了小手,不过,这一次的目标是奶奶的围裙,嘴里还念叨着“擦,奶奶。”为了不再让他哭,大家都没有再加以阻止。从那之后,只要手上脏了,儿子都会在别人的衣服上擦,让人恼火却又无计可施。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却将他的这个坏毛病彻底根治了,那次吃饭刚进行到半途中,小家伙又准备寻找目标进行恶作剧了,他爸爸一把抓住他的手:“宝宝的手好脏哦,爸爸来帮你擦一擦就很美了。”说来也奇怪,儿子很听话的让爸爸擦完手,爸爸仔细的看看他的手:“嗯,干净了,宝宝的手真漂亮。”呵呵,小家伙臭美的把手伸过来给大家看:“妈妈,美。奶奶,美。”从那之后,只要手脏了,小家伙就会要求:“妈妈,纸,擦。”简洁明了。也许我们对孩子所谓的错误该进步思考了,我们表现出的教育方法太过成人化,甚至简单粗暴,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孩子,没有能够从孩子的心理特点上考虑。最后,我认为要培养孩子的爱心,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分享”,在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意味着吃亏。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结构基本上是三代人。孩子都成为长辈的掌上明珠,长辈对孩子的宠爱超越了极限。这样,促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不良倾向。我曾经这样教育儿子:你踩踏了小草,小草也会痛的,就好比你摔跤了,你痛不痛?在我们的学校,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在大声地指责他的父母。试问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