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 1、 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2、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 众生相。 感知主要 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 典型性。 欣赏的 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 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日,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