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研讨 1、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主要方式 1.1 专项审计调查 运用专项审计调查方法,对一些政策性较强的公共投资项目,如农村电网改造、高科技、基础教育等项目,开展效益审计调查,着重检查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及执行效果,从体制、机制上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向本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并注意跟踪检查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往往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1.2 选择特定项目开展专门的绩效审计 选择和确定一些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大,以及审计成本相对较低的公共投资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将检查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有机结合起来,从真实性和合法性入手,对项目建设管理、资金使用和综合效益作出总体评价,充分肯定项目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建设管理中一些好的做法,揭示违法违规、管理薄弱和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完善有关政策。 2、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原则 2.1 将绩效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有机结合起来 开展绩效审计,对项目建设和运营进行评价分析,需要依赖预算执行审计或竣工决算审计所得到的大量基础性数据。同样,预算执行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也应当有效益评价的内容。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2 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开展分层次的绩效审计 对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应从审计决策程序入手,通过将建成项目的效益和经批准的可行性讨论报告相比较,检查其预期建设目标是否实现,未实现的主要原因,为今后同类项目决策提出改进建议,同时揭露和查处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行为。对带有一定经营性的项目主要是进行财务效果评审,假如该项目对地方经济和环境有重大影响,还应附加国民经济评价。 2.3 向投资决策和运行状况延伸,促进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在项目立项阶段对可行性讨论进行审计,重点关注产品市场调查和预测是否有充分依据,工程建设及运营成本的分析和预测是否科学,项目概算编制是否合规,投资风险估量是否充分,发现对项目可行性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应及时建议有关部门处理,防止“可批性讨论”;在项目投产后对投资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总结经验、积累数据、分析规律,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类似工程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2.4 逐步改变审计结束后算总账的做法,督促被审计单位边审边改 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经过审计组讨论后,要及时向被审计单位指出,鼓舞和督促其立即整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浪费。 2.5 注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