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学互帮导学法”中的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复制知识的过程,学生应该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奴婢,当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建构过程中时,他们的学习才会更有效.而“自学互帮导学法”中的合作学习正是有效践行这一理论的学习形式,也正为广大老师所采用,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不少老师仅仅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字面含义,仅仅注重了小组的分组形式;注重了课堂的热闹讨论;注重了小组的成果汇报。而忽略了它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因此,笔者想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在“自学互帮导学法”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1、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形式往往不是贯穿于整节的始末,而是与教师的讲解、演示及学生独立学习相结合,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时机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在合作学习前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将会出现整个课堂表面热热闹闹,起不到什么效果,特别是后进生只是一个看热闹的看客,长期下去后进生将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才能给不爱动脑筋或后进生提供成长的机会。例如在《光的反射》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先让每个同学阅读课本上的实例,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把书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补充一些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小组合作,每人完成一个实验,共同体验光的反射的规律,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1、合作学习要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任务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动因,应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应通过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小组合作才有明确的载体和方向,避免了只知道表面合作,不知道合作做什么的无效环节。例如在摩擦力一节教学中,教师提问,两个同学拔河时,哪一个同学会取胜,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力大的同学会取胜”。接着老师演示了用两根弹簧测力计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的实验,实验现象使同学们产生疑问,这时老师又提问:如果力大的一位同学站在光滑的地面上,而力小的同学站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进行拔河,这时又是谁胜呢,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接着教师让同学们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3.合作学习要营造组组有事做,人人有事干的氛围在开展合作学习前,教师应做好学情调查,让小组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要使得在小组内部能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这样才可以使个人优势最大化,以获得最佳的总体效果,从这个音义上讲在划分小组时应尽量采用“异质分组”,让每一小组中都有“各种人才”。在课堂布置任务时要明确小组的共同目标,要让每一个小组都有事做,且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目标。例如,物理知道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教学中,由于学生接触面比较窄,获取的知识面有限,针对具体生活应用还是一知半解。因此,课前教师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去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在课堂上每个小组将收集到有价值的信息,展示给全班同学。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收集者”、“信息梳理者”、“课堂汇报者”、“小组服务者”各司其职,各展才能,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再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因为学生猜想的因素有很多个,若每个小组都去把因素验证出来课堂时间是不允许的,这时,老师将这些因素分配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因素进行实验。这样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4.合作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优者更优秀弱者变强在合作学习中,个体展示是亮点,是每节课的高潮。为了避免每次展示都是学优生的表演。老师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展示的同学,鼓励后进生来进行展示。并在组内形成优生对学生的帮扶及优生与优生的相互激励机制。另外,老师在备课时,就在了解他们学习能力的基础工业,布置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即在同一课堂内呈现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使优者更优,弱者变强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