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如何令阅卷老师爽心一、不晦: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江苏高考阅卷作文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高考作文要予人清晰美感,要有视觉的冲击力,因为一篇作文,阅读者不可能停留很长时间审视,而那些观点隐晦,予人视觉模糊之作,往往难获阅卷者的青睐,甚至可能是优秀之作,也往往被忽略。作文考试中,也就要在文章适当之处,点示话题,或点示文章与话题之间的关系,如是观点不隐晦,予人清晰之感。 方法一开门见山 如 2005 年福建省一高考考生的《执子与通子》的开头: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平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不禁让我想起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个人执子与通子。如此入题,直接表明自己联想感悟与材料的关系,令人心清意朗。 方法二篇末点题 如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一考生写《等待》,文写千年古树的绿阴下,坐着 A 君。他穿着笔挺的西装,皮鞋擦得黑亮。他不时整领带,看着手表,然后两眼注视前方……人们一看就知道他在等候和姑娘约会。二十分钟过去了,B 姑娘来了。她是从他的身后走来的,带着红霞,带着醉人的芳香,她坐在古树的另一侧,注视前方。他在等她。她在等他。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A 君日不侧视,注视前方;B 姑娘等着前方走来的 A 君,目不斜视。八百年过去了,有一天,树倒了,幸亏倒的方向,没有压着他们,但他们的背却靠在一起。文末道: “你是谁﹖”老太婆对老头说。“B 君啊!我是 A 君呀!八百年前我就在这里等你了。”“我也是。”“你只要回头来看看就……”“我没有这个习惯。” 此最末一句:“我没有这个习惯。”是为点睛之笔,点出文章与话题的关系,如此,阅卷者便不坠云雾,心清意朗。 方法三题记或后记点示 如 2005 年高考作文话题“忘记与铭记”。一陕西考生在《二胡?江南》中写了一个题记: 想要忘记流浪,却铭记了江南。想要忘记丝竹,却记住了二胡的那一抹忧伤。 览睹题目,如入云雾。但一见题记,便对文章与话题的关系一目了然,惑之顿释。 二、不凡:硕鼠硕鼠,无食我粟 “写作是构思的艺术”,避绕凡俗的构思,便可开辟新鲜脱俗的文境,表现出思维的活跃与创新的活力。余秋雨道:“那么年轻的生命,在作文的时候使用公式化概念化的陈词滥调,不能把活泼的独特方式释放出来,那太遗憾了。” 方法一换视角 放弃现代人的视角,而借用动物、物象或古人视角来审视现实。此虚拟视角,构思新奇,文境则见鲜活。如以“教育”为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