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想说爱你不容易! 对于教材,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态度:编教材的人对教材充满期待,一线教师对教材不得不爱,在校学生对教材充满无奈。当我在语文论文中读到研究者对语文教材的长篇大论时,我不停地摇头,或许这只是他们的自我表演吧。试想,教材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教材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我的语文课,已经将教材删减的少之又少了,但是还有一些不得不讲的文章,每次学生问我讲什么、我回答“讲课文”的时候,学生的失望之情油然而生。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学生疏离了教材,还是教材戕害了学生,抑或是教材的使用者泯灭了学生对教材的热情。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思考教材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到底扮演者什么角色? 首先,教材代表着一种真理。从小学接触教材开始,教材成为学生顶礼膜拜的对象,没有哪个小学生第一天拿到教材就充满厌恶的,因为他们相信教材所说的都是对的,他们要从教材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他们甚至要在教材中看到自己的成长。教材自然成为真理的化身,它只能被学习,而不能被质疑。当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萌生的时候,教材的真理性也就日渐受到质疑了。 其次,教材代表着一种权威。学生并非自觉认同教材的真理性的,而是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或者是强制作用下认同的,教材自然就有一种权威性,它要求所有的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材,教材说向东,学生不敢向西。教材说了:“《项链》的主旨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腐朽的金钱观念的”,谁敢说“马蒂尔德其实也是有优点的”。教材说:“《我的叔叔于勒》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的亲情的”,谁又敢质疑?有时候这种权威是通过“考试”的形式实现的,而伴随着考试的又是一系列考核标准与强化措施,挑战教材,分数就低,久而久之,学生只能对教材充满厌恶却又不得不每天面对。 再次,教材代表着一种标准,这种标准是与教材的权威性联系在一起的。雪化了是什么?回答是“水”,就是对的,回答是“春天”,就是错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作为标准尚可理解,不可理解的就是试卷中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呢,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那就是答案。或许,“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只是在中国的教育语境中才会存在吧。不过现在的语文考试,谈“参考答案”的越来越多了,谈“标准答案”的越来越少了。 第四,对教材的解读存在着模式化倾向。回想起小学语文,讲一篇课文,首先是抄生字生词,然后是解词,然后是划分文章的段落,然后是概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