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文翻译技巧 (教学素材)《语文高考考纲》在文言翻译中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 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达”就是要作到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雅”就是翻译的文字语句生动、优美。这三个要求中“信”是最基本的。 如何能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呢?可以通过以下五种基本方法 1.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官职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 加 即加字法。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在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如: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二) 古今异义词取古义。如: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 (三)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经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如: (1)(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省主语) (2)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3.减 (一)“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 (1)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2) 备他盗之出入也。(《鸿门宴》) (3)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答:(1) “异同”只有“异”的意思; (2) “出入”在课文中只有“入”的意思;(3); “深浅”只有“深”的意思。 (二)古文里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减去。 [例 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 2]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4 换 在语言的演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