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公开课讲成常态课 如果将公开课比作一顿大餐的话,那常态课就是家常小菜。一个人偶尔吃一顿大餐是可以理解的,顿顿大鱼大肉就会有危险了,反过来,一个人一生没有吃过大餐,那未免太单调了。我只是在想,能否将大餐做成家常菜呢?这就是我最近思考和实践的内容。 公开课是一个变态的存在,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规定的内容,就好比语文考试中的作文。其实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比较灵活的,课堂之间并不具备非常严密的逻辑性,一节课讲完固定的内容无异于削足适履,受伤害的还是课堂本身。 今天苏州中学的老师过来听课,我四天前就开始设计,推翻了好几个设想,削减了大量的花里胡哨的内容,删除了很多补充的材料,精简成现在的样子。我的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明确:一是探讨归有光在文章中抒发了那些感情?二是探讨作者是如何抒发这种感情的尽管第二个点有新意,但是我还是坚持把第一个点当作教学内容,因为我觉得,那样对学生的启发性更大一些。 学生抓住了“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我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不参考任何资料,想法和认识必须来自于自己的内心第二,答案不流于表面,多问一些为什么。比较失败的地方就是学生的探讨热情调动的不够,或者说由于时间限制,学生的见解没有发挥出来。我是从静谧的读书生活、自由的精神世界、婚后的甜蜜旖旎讲“喜”的,是从家族文化、读书功用、追忆与绝望等角度探讨“悲”的,可创新的点不是很多,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讲到,因为这是教学重点。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引用了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断片美学”来代替“细节描写”这一说法,宇文所安在《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中说:“回忆就是由一系列断片和细节构成,真正的完整的往事是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些断片和零散的生活细节。”我举了杜牧的例子,杜牧是从一块断戟这个断片中找到了历史兴亡的依据,归有光同样是从回忆中找到了存在的证据。例如象笏和枇杷树,这两个断片是如何存在的呢?我试着分析了一下: 象笏作为一个断片,是功名的象征,是家族繁荣的象征。归有光祖上曾是名门望族,当时流传“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但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未获取功名,以布衣终老,于是作者稚嫩的肩膀已经开始承担起兴盛家族的重任。 枇杷树这个断片不仅承载着人事变迁,而且承载着作者对于妻子的浓浓思念。《世说新语·言语》记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