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指导:语文揭题十三法 1.开门见山法 此法适用于趣味性强,或参观游记类的课文。如教第五册《海龟下蛋》,教师就可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请让我们一起来看海龟下蛋”。(边说边板书课题)这类课文的题目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单刀直入,既节约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层层脱卸法 有些课题容量较大,意思又层层包裹,犹如环抱的竹笋一般 。比如《“你们想错了”》(第五册),解题时,针对这一特点,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推出三个紧扣课题的问题,即 1.题目的双引号作用是什么?2.“你们”指哪些人?3.“想”指什么想法?为什么错了?这样解题,如同剥笋般地层层脱卸,既便于学生准确地理解题义,又便于学生概略地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题眼追踪法 有些课文的重点或中心就蕴含在课题的某一词语中,即所谓的题眼。解释这一类课题则要紧紧扣住题眼,追踪深入。比如《鸟的天堂》(第十册)一文,教学之初,要紧扣题眼“天堂”设计提问:(1)“天堂”原指什么地方? (2)鸟的“天堂”在文中指什么地方?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题义,但仅仅停留在这一步,教学就缺乏应有的深度。因而,就有必要将理解引向深入,提出难度较大的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大榕树比作鸟的天堂?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抓住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潜隐于字里行间的感情。 4.质疑索解法 有些课题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匠心独运。比如《一分试验田》(第十一册),乍一看,可咀嚼的似乎不多,可细一琢磨,就会发觉:种试验田的既非农民,也不是农技人员,而是曾身为国防部长的彭总;并且,试验田只有“一分”。这葫芦里究竟藏的是什么药呢?一番质疑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5.揭示文旨法 有些写人的文章,课题中就直接地显露了中心。比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第九册)一文,在解题时,便可抓住“舍身”揭示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指出学习此文的意义,增强学习目的性。 6.激情法 多用于革命传统教育的课文和抒情性散文的教学。如第五册《人桥》一文,教师可这样开头:“同学们,当你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的时候,当你坐在这明亮、宽敞的教室的时候,你是否想到,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英勇战斗、流血牺牲的?” 7.设问法 此法多用于科普文章和描写学生未见过的景物的文章。如第四册《看月食》一文,教师可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喜欢月亮吗?是否经常观看?谁知道什么是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