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学案第一课时一、从有关高考对联谈起: ⑴1932 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著名史学家陈寅格出文科试题,其中有一题是对对子,出的是“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学生所对五花八门,有人对“猪八戒”。但下面几种答案都比较好,你能说出好在哪里吗?1 胡适之 2 祖冲之 3 韩退之 4 王引之。.考生周祖谟对“胡适之”,对的最好,得了该题满分。为什么?名词对的工整,以“胡”对“孙,有谐 “猢狲”之妙,“适”对“行”,“之”对“者”,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 ⑵2009 年全国高考安徽语文卷第二卷的第 19 小题: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幅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锦绣 似凝香 万金山 新春对联:上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教师办公室:上联:桃李满园春锦绣 下联:黄牛耕地万金山 下联:芝兰绕阶似凝香 二、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⑴ 什么是对联?对联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文学形式,雅一点成为 或 ,俗一点叫做 。 它是由 和 的形式演变而成。⑵ 对联起源于何时?发展盛行于何时?一般都认为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当时有在门口挂桃符板压邪驱妖的风气,孟昶就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十字。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余庆,人名。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这即是对联的故实。)如果从对仗来追溯它的渊源,那就更远了。它最早的原形,则是以“对语形式出现的。”秦汉瓦当中刻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对语是很多的。我们还可以从古代诗赋中看到对它的影响。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诗人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仗工整,脍炙人口。因此,我们认为对联产生于唐以后,是符合文学的发展规律的。对联是从诗歌特别是唐代格律诗(以及汉魏的骈体赋,如江淹的别赋“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中发展演变出来的,即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后来到每年春节前夕时候,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下旧桃符。宋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即是此事。 从以上简略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对联最早的起源是在西蜀,较为广泛的运用,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