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罗曼·罗兰 作者按:这是一篇旧作,中心内容是就爱因斯坦和罗曼.罗兰这两个闻名世界的知识分子对战争的不同态度,提出这样一个焦点问题:真正的知识分子对现实人生,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态度?也算对部分网友就我在《萨达姆,请你自动下台》一文中,涉及有关爱因斯坦的询问的一个回答。 今年(1996)《同舟共进》第五期刊登了舒展先生高度评价罗曼.罗兰的文章--《一个时代的“精神遗嘱”》。看罢很想对前辈舒展先生的文章做点小小的修正。 《莫斯科日记》无疑展示了罗曼.罗兰的巨大洞察力。而且历史已经用最残酷无情的后果,证明了他的洞察力。罗曼.罗兰当初决定这本日记 50 年内不得公开,理由是不想使它成为法西斯和其他反苏势力攻击苏联的口实。这个想法乃至决定本身无疑也表现了罗曼罗兰的天真。 在此不妨把罗曼.罗兰与同时代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待战争的态度做番比较。 在 20 年代,爱因斯坦与罗曼.罗兰都是任何战争的坚决反对者。 1929 年,爱因斯坦在捷克发表了《反对一切战争的理由》的声明,说他下决心不参加任何战争,法国数学家阿达马在 9 月 16 日致信爱因斯坦,尖锐批评了他的这个声明。但爱因斯坦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无条件地认为:“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地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轻视。” 1930 年 5 月 30 日,在爱因斯坦和罗素的带头签名下,“国际妇女争取和平自由同盟”发表了《全世界裁军宣言》。 同年 12 月 14 日,爱因斯坦在纽约集会上发表题为《战斗的和平主义》的讲话。他认为“在规定要服兵役的人之中,即使只有 2%的人既竭力主张不用战争来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而又公开声明拒绝去打仗,那么政府就会毫无办法。他们不敢把那么多的人送进监狱。” 1931 年,爱因斯坦还在《为和平而牺牲》一文中写道:“我同意伟大的美国人本杰明 .福兰克林的一句话:‘从来不曾有过一场好的战争或者一次坏的和平’。” 爱因斯坦的天真,今天来看已经一目了然。因为在极权制度的国家中,以“国家利益”或“民族利益”为借口发动战争或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不可逆的特性。用我们过去熟悉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有幸的是,1933 年 7 月,在纳粹攫取了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改变了自己绝对反对一切战争的态度,接受了阿达马的观点。 然而,罗曼.罗兰却对爱因斯坦转变反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