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访谢冕 记者:20 世纪就要终结了,回顾波澜壮阔的 20 世纪及其他所影响下的中国文学,我们可以有许许多的话要说,谢先生,您是治中国文学的著名学者,请您谈一下对这一个世纪以及这个世纪的中国文学的最为强烈的感受。 谢冕:从上一个世纪末,到这一个世纪末,,是整整 100年。这 100 年的中国社会发生过许多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影响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历程,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学。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比如新中国成立,比如“文革”。当然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有些则是负面的,就社会而言,这 100 年来的经历,是由古典中国向着现代中国的衍变过程;就文学而言不论是从社会发展层面,还是从文学发展的层面来看,这 100 年对于中国都是意义重大的,是充满追求的激情和刻骨铭心的苦难的历程。 记者:20 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中国社会血乳交融的,20 世纪是中国文学的内容。同时,也也它创造了中国文学的新的形式。 谢冕:不错,不管从内容不是人形式上说,文学在映照这100 年中国社会的全部的丰富性中完成了自己,同时也留下历史局限性造出的畸斜乃至歧误。这就使这 100 年的文学成为矛盾重重的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从文学的使命和内涵,到它的表现形式,直到最终形成的艺术基本风格。如今我们面对的文学百年,都末曾脱离中国社会决定性的制约。 记者:100 年来,中国社会给予文学以重要的影响,那么文学在社会的影响之下是如何进行发展的呢? 谢冕:文学承受着充满焦虑而复杂多变的社会给予的重压。文学为适应生长它的特殊环境而付出代价:一方面,为了顺应社会情势,文学意图以自有的方式传达出这一特定时空中国的现实处境和中国人的情感经历;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在较之艺术和审美更为急切的社会功利面前,不同程度地削弱。以至在某一时期排挤文学自身的品质。审美与非审美、功利与非功利的矛盾、对立、以及“杂呈”,是这 100 年文学的常态。但中国这 100 年特有的忧患都意外地使文学得到好处。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在深重的危机和庄严的召唤中使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古典文学浓厚的土壤上脱颖而出。诞生于本世纪初期的新文学,直接受惠于清末以来文学改良和文体实验的一切成果,并以充满现代精神和参与世界文学的姿态,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学未曾也无法抵达的境界。 记者:百年中国文学,所承担的使命从世纪初的启蒙,到世纪上半叶的救亡,乃至“文革”中的阶级斗争,它负担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