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小结★ 一般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 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 梁将即楚将项燕。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 臣本布衣。⑥ 且相如素贱人。⑦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⑧ 予本非文人画士。(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2)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