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要“不要式”指导 今天下午,我们请来了某知名“专家”,为我们的学生进行考前的答题规范指导。这里的“专家”加了引号,目的很清楚。在当今时代,专家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前几天,《中山日报》采访我,问如何看待教育部“使用规范汉字和语言”的规定,我按照评卷要求进行了回答,第二天看见报纸,赫然写着“专家建议”。我只不过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三年、在教学理论方面毫无创建的普通老师,我都能成为“专家”,那专家岂不是太不值钱了? 高考前十天对学生进行指导,我从头到尾认真听了一遍,教授讲得很好,除了有一些细微的瑕疵外,可以说是完美无缺。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讲了等于没讲。因为他所讲的东西都是我们平时反复强调、反复训练的东西,这样没有任何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思维含量的讲座,如何让人满意呢?如果是在去年,学生刚升入高三,对于答题规范还懵懵懂懂的时候,这些指导或许有用,但是现在,他们马上就要奔赴考场了,谁还会在这些方面留下遗憾呢?我真不知道,专家来讲之前,为什么不动动脑子想想这些问题?知识重复讲或许有用,技巧重复讲,真的有用吗? 这些还不是最致命的。在我这个“非专家”看来,对学生进行指导,那肯定要正面指导,采用“应该”、“需要”、“必须”这样的肯定语气,但是这位专家创造性地使用了否定语气:不要,我戏称为“不要式指导”。学生需要做的很多,不能做的可能更多。同样一件事,例如选做题信息点问题,就有两种指导:不要忘记涂卡和一定要记住涂卡。这种指导表面看没有本质区别,实际上区别很大。有一个著名的“墨菲定律”: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就一定会向最坏的方向发展。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你兜里装着一枚金币,生怕别人知道也生怕丢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币是不是还在,于是你的规律性动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没有被小偷偷走,那个总被你摸来摸去的兜最后终于被磨破了,金币掉了出去丢失了。反面指导可能会加强学生的错误意识。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之前学生背默写,默写完之后,我总是习惯在黑板上写错误的字;讲成语,总是用这样的句式:“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你不要将它理解为……”,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却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接受障碍。学生在背诵默写篇目的时候除了要去识记正确的字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