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实施过程的断裂与错位(提要) 新课标已开始逐步实施,与之配套的新教材也进入推广实验阶段,其中 7-9 年级参加第一轮实验的学生就要在 2005 年毕业。反思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有利于更好地推进这一次课改进程。 一、断裂问题 1、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次改革是先有理论后来实践,而且,理念一出台就大唱赞歌,一锤定音。专家教授在作报告时洋理念、洋案例多,而深入本土一线指导、研究的案例好像并不多。课改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层面才站得住脚。历史的教训往往是一哄而上,结果形成赶鸭子上架的局面。 2、新理念与传统理念的断层。过去(包括古代)我们有很多好的做法,特别是语文教学,总结出来的经验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理论化、概念化。但随着一些新的理念出现后,旧的理念(包括许多好的提法)就被放弃了。如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研究现在就少有人提了。 3、城乡之间、优质校与薄弱校、优生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加大。新课标新教材是建立在城市重点学校的层面上以一种理想化的形式出现的,教材中的很多提法,农村学生没法做到,甚至会让他们产生自卑感。如综合实践活动,到天文馆去参观,不说农村学生,就是城市学生有几个能做到?农村孩子连学费都交不齐,怎么有条件上图书馆、上网?还有大班学习与小组学习的矛盾怎么解决? 4、新教材主导的人文性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的不相应。 5、中考高考与课程评价的断裂。 6、教师接受水平与新课标要求的断裂。 还有, 社会与学校、校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磨合问题, 经费投入与课改资源开发的结合问题等。二、错位问题 下面仅从操作层面提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错位问题: 1、文本解读的虚化。突出表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错位。有的教师以为就是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因此忽视或淡化了文本自身的解读,不析句子、不炼词语,而是架空分析,盲目引导学生拓展迁移。 2、教学手段的僵化。主要表现在文字感悟与直观再现的错位。有的教师为了突出表现所谓现代理念, 不管什么课文都用多媒体,以显示其教法先进。这在优质课评比中表现更盛。实际上学生只有通过文字进行联想想象再创造才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不是靠画面。 3、人文主义的泛化。如对学生评价,由过去的一味批评改为全是赞美,变成不加分析地简单肯定。再如, 不加分析地对所有文本的解读都打上情感体验的烙印,有意回避现实、回避政治, 实际上有些文章本身是因时而作, 其政治立场是很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