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生平作品及时代背景,了解慢词。2、把握词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极其作用。3、领悟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自主学习】1、了解姜夔 姜夔(约 1155—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 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2、时代背景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 2500 多年的建成史,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留下无数动人诗篇。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 1176 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黍离之悲《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黍米长满了田畴,高粱开始抽苗、结穗,在这荒凉破败的故都遗址上,“我”失魂落魄地走着,了解我的人知道我是心里忧伤,不了解我的人怪我为什么久久徘徊不肯离去。苍天呀,到底是谁害我到了今天这步田地?)《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周人东迁后,周王室大夫经过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废墟,因而悲悯周室灭亡而作。“黍离”一词,成为后世文人感慨兴亡变幻时的常用典故。4、了解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