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第一份答卷令人欣慰! 11 月 6 日上午 10 点,重庆市交委 4 楼会议室,开始了一场特殊的座谈会,一方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等领导,另一方是 67 名出租车司机和市民代表。会场上,没有座次表,也没有排名顺序,薄熙来与几位市领导交叉地坐在出租车司机和市民代表中,或轻言交谈,或侧身倾听。如果不是现场记者们架设的“长枪短炮”,丝毫看不出这是一场市领导与普通出租车驾驶员之间的对话。(11 月 7 日 《人民日报》) 前两天,重庆这座城市变了样:公交车挤了,上下班、赶飞机的市民直叫苦——一切只因为,主城区的出租车司机们不肯出车了。 很多人关注着它的未来走向。虽然城市情况各有不同,但出租车运价、油价、企业与司机群体间的利益分配、黑车、罚款等一系列问题均颇有共性。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原本主要是一个职业群体争取利益的举动,一实施便变成了关乎整个地区社会生活的公共事件。不同利益群体对于这场罢工的态度各不相同,颇值得研究。司机们算账叹苦经,不论是主动抗争还是被动停工,希望的都是让微薄的收入有点增加;市民们有同情司机境遇的,也有痛诉出租行业缺少规范、服务差的,还有人认为此举不识大局,全球都金融危机、大公司裁员了,“你们还要求涨价加薪”——嘲讽和指责底下,其实是对涨价可能导致出行费用增加的隐隐担心。 事到如今,人们的视线焦点已不在那些挨挨挤挤停在广场中间的明黄色出租车,或貌似悠闲的司机们身上,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们将如何应对这场突出其来的公共事件,在各类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之间找到平衡支点,才是关键。人们关注着政府如何作为。 重庆政府交出的第一份答卷,令人欣慰。首先是快速反应和信息公开,当天上午当地政府就召开紧急会议,认真调研出租车行业情况,很快由新闻发言人对媒体公开分析解答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向广大市民“表示深深的歉意”——敢于直面问题、没有回避责任、拿空话搪塞,更没有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堵截”、“封口”上,而是让权威媒体在第一时间公开报道,这才是政府反应中更值得称道的一点。 猝不及防地,2008 年的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站在这样一个不安的氛围中:一场金融风波从大洋彼岸席卷而来,影响正从一条华尔街蔓延开来,一些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的股市、房产以及许多生产领域也面临着信心危机或原材料涨价之类的压力,加上三聚氰胺、蛆虫橘之类的“意外事件”……错综复杂而充满变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之中,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