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理念建设 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班级理念建设的问题。有人可能会觉得:这太玄乎了吧,管理一个小小的班级居然还需要理念?我觉得,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社会,一个社会的稳定健康、良性发展离不开两个要素:理念与体制。这也是我最近半年一直在思考并且局部付诸实践的问题。理念是精神性的东西,具有玄乎性,但正是这种貌似玄乎的东西成为班级每位同学自觉不自觉的追求目标。班级理念的建设要依据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育的内在规律,并且要带有自己的独特的特征。作为班主任,我的带班理念或者班级管理理念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幸福与权利理念。幸福原本是一个很世俗的概念,但是现在却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例如“建设幸福和美中山”、“幸福广东”等口号,央视发起的“你幸福吗”的大型采访活动,这都预示着幸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作为这个时代的个体,学生当然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尽管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尽管他们要面临枯燥乏味的课堂,尽管他们要参加一场又一场的考试,但是这些都要内化为学生的幸福需求。“幸福学习”、“幸福听课”甚至“幸福考试”都应该成为一种自觉追求,如果让学习、考试成为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学习的终极目的其实就歪曲了。权利同样也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概念,在一个处处讲究义务与责任的社会,权利意识更是需要得到尊重。在课堂上,这两个概念我强调的比较多,尽管有时候只是一种理想,甚至是一种乌托邦,但我不会放弃追求。 二、思想独立与精神自由。我们班的班训“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来自于陈寅恪这不仅是一种学术口号,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态度。我并不希望我的学生每天毫无怀疑地接受大量的知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和“储存器”,我希望我的学生对知识充满敬畏与怀疑,敬畏是因为它是人类几千年的结晶,需要我们敬畏,怀疑是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绝对正确的,需要我们反思。在课堂上,我时不时打破学生对教材的迷信,启发他们怀疑教材,批判教材。对于那些习以为常的常识,对于那些貌似天经地义的真理,对于那些不断重复的历史,我建议学生要勇于质疑。例如,历史教材告诉我们,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如果这句话不是毛主席说的,它还有多少真理性呢?语文教材告诉我们,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外界环境”,这一定正确吗?怀疑并非偏激地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合理反思。 三、兼容并包的交往原则。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