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暴雨拷问大城市城建和管理 泉城济南 7 月 18 日的一场突发特大暴雨,夺走了25人的生命,失踪4人,受伤171人(据新华社 7 月 19 日报道)。暴雨中、暴雨后的济南,到处有受困的身影和车辆,有警察的指挥和帮扶,有令人感动的路人自救和互助,还有被大雨冲倒的围墙、损毁的路面等。 如果是在山区、在农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地质灾害发生、缺乏应急救助等,或许会造成这样大的损失。但这是一个北方的省会城市,造成这样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让许多人感到震惊。 有关部门对此做出解释,认为“降雨过于集中、排水不畅是造成严重灾情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但似乎不是问题的全部。我们有必要追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排水不畅”,又如何造成如此严重的损失。有关部门应在类似的追问中认真查找原因,进行必要的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强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排水不畅,固然与济南地势南高北低,雨水容易进入市区有关;与市区十多座立交桥都建在低洼地带,容易形成积水有关;与降雨过于集中有关。但人们禁不住还要问排水不畅的背后掩盖了什么。事实上,大雨大涝,小雨小淹,排水不畅是济南的老问题,长期以来让济南市民备受困扰。然而这些问题都在当地媒体对雨中人们互助帮扶的乐观、正面报道中被忽视了。人们也许会感到不解:那么多部门,搞了这么多年基础设施建设,为什么几十年来却连排水不畅问题都解决不好,以至于到如今人们竟要为此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由此不能不论及济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该看到,济南城市建设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体而言,济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并不高,规划滞后,建设杂乱,监管乏力,缺乏长远眼光和现代视野,因此屡屡受人诟病。历史上曾有过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美景的消失,近年来济南近千万平米“野楼盘”的出现,都是有力的明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此次暴雨酿成灾难,非一日之弊,而是历史的积久欠账。 城市的应急管理也有待加强。这次暴雨始于五点多钟刚刚下班的时间,持续两三个小时。让人遗憾的是,除了一部分警察在路上疏导和救助外,几乎看不到其他有关部门的动作和身影。当时很多人只把它当作平常的一次暴雨及由此造成的交通瘫痪等,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要说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和快速反应系统。再好的设备都要由人来操控,再好的制度都要由人来执行。不是说经历一次非典我们的应急水平就一定提高了,不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