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高1.能够通过赏析诗句,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2.掌握并能背诵全诗,牢记诗中名句。3.学习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并能运用这种手法进行片段习作。1.连线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誉,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代表作有:古体诗《兵车行》,组诗“三吏”“三别”,五律《春望》《旅夜书怀》,七律《蜀相》《登高》《阁夜》等。2.探寻背景《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是杜甫流寓夔州(今四川奉节)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开始流浪漂泊,历经 10 余年时间。这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此时的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大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百感交集,于是在一次抱病登台的时候,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1.识字注音猿啸(xiào) 渚清(zhǔ) 萧萧(xiāo)霜鬓(bìn) 潦倒(liáo)2.字形辨认 3.一词多义(1)哀(2)回(2)回(3)苦(4)独4.古今异义(1)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年暮垂老。今义:一百年。(2)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兼指国难和自身命运。今义:艰难困苦。5.词类活用(1)无边落木萧萧下(名词用作动词,落下)(2)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1.本诗前四句勾画三峡深秋时的景象,但没有一个“秋”字。哪些词说明时值深秋?景物有什么特点?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提示:表达秋景的词语有:“天高”“猿啸”“渚清沙白”“落木萧萧”。在这里,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呈现出雄阔苍凉的特点。诗人的感情主要是“悲”。听高猿长啸之声,顿生悲情;望木叶,视江水,有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而“无边”“不尽”,则更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情。2.本诗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提示: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漂泊到百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抱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