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师版)【学习目标】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 【学习的重点与难点】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预习案】一、作者介绍 杜甫生平⑴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 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⑵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 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⑶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 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 石壕吏 》、《潼关吏》、《新安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