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2.通过分析典型事件,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之省略句技能目标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情感目标理解“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道理 [知作者]苏轼[见《新城道中》(其一)相关介绍]。[知背景]文与可,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人,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了这篇题记。[知常识]1.筼筜谷筼筜谷是盛产筼筜竹的一处山谷,在今陕西洋县县城西北五里。洋县在宋代为洋州治所。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2.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3.胸有成竹北宋著名画家文与可,人物、动物、山水、花草都画得十分出色。文与可特别爱画竹子,他家院子前后栽满了青翠的竹子。他每天都去观察竹子,看看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有什么变化。他高兴了就挥笔作画。转眼之间,他的笔下就出现了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一次,文与可把一幅刚完成的画放在书桌上,走出了书房。画上是几竿新生的嫩竹,靠近主干的地方,有几个刚出土的竹笋,生动极了。当他从外面回到书房时,发现有一只猫正抓着玩呢。原来,那只猫把画上的竹子当成真的了。有人问文与可画竹的秘诀,他回答说:“我非常热爱竹子,每当我画竹子时,竹子的样子就在我心中出现了。我只不过是把心中的竹子摆到纸上罢了。”4.文同与苏轼苏轼与文同齐名,同为“竹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画竹是受文同“传染”,并且还是文同援之以法。文同任洋州太守时,别人都觉得那里是穷乡僻壤,但文同却十分惬意于此,因为这里满山满谷都是竹林,一日,文同与夫人同去观竹,晚饭仅有竹笋下饭。正吃间,收到苏轼信札。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