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课 夜归鹿门歌导学目标 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和本诗写作背景。2.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课内自主学习一 文化常识1.诗歌背景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去住住。其实这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此诗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所以题目为“夜归鹿门歌”。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1)对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与应试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关系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2)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3)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以方便佩带在身。(4)公,古代对男性长者或老人的一种敬称,如“袁公”“明公”等。(5)席,供人坐卧铺垫的用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二 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① 栖隐(qī) ② 岩扉(fēi)③ 寂寥(liáo) ④ 喧闹(xuān)2.默写填空(1)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用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的诗句是:“ ”。(2)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的诗句是:“ ”。(3)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写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一人寂寞地生活着的诗句是:“ ”。答案 (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2)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3)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课内文本探究一|文脉梳理寻景―→黄昏江景图 ↓现境―→争渡向江村的“人”(急切)——乘舟归鹿门的“我”(淡然) ↓悟境―→(喧闹的)渡头——(寂寥的)鹿门 ↓明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淡淡的孤寂之情二|文本探究1.作者渐行渐远,江上的喧闹已经远离,作者由江上到达山间,山间的景象是怎样的 ?作者是怎样把山间之景和江边之景组成一个和谐的诗境的?[考点:鉴赏诗歌形象、意境]我的答案: 提示:①“鹿门月照开烟树”写朦胧的树影被月照得格外美妙,令人陶醉。“岩扉松径长寂寥”写景色非常宁静、清幽。②江边之景侧重写世俗,山中之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一喧闹一幽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喧闹的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