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三 登岳阳楼平“语”近人[习大大语]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 年 6 月 28 日)[经典释义]典出:春秋·文子《文子》。原文: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释义:法律,是天下人做事的共同准则,也是统治者裁量是非的根本依据。解读:“无规矩不成方圆”,修身如此,齐家如此,治国如此,平天下亦是如此。遵循一成之规,是一个集体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集体中个体的基本素质。但是法的存在,往往遇上权力的挑战。我们在近些年的反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没有法律、规则的约束,权力就是一头出笼的猛兽。因此,要把权力关进法的笼子。这期间必然经历三个阶段: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敢腐即是以猛力击之,形成震慑;不能腐即是建章立制,为长远定规矩;而不想腐即是在权力拥有者的心中牢固树立法的准绳意识。国学经典为 学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赏读] 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赏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知识中去。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赏读] 学习知识不能只靠书本,要联系实际,亲身实践。诗海拾贝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赏析】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然而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资料链接一、作者档案见第一单元《蜀相》一课二、背景探寻这首诗是大历三年(768)冬,诗人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后写的。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雀楼)。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当时诗人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不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的名篇。一、认读字音东南坼(chè) 乾坤(qián) 戎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