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对比论证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 2.认识作者运用讽谏的方法反对宋王朝屈服于外侮的妥协政策。问题一:作者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 ”。问题二:读音率赂秦耶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抱薪救火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赵之君 洎牧以谗诛 革灭殆尽 问题三: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问题四: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 (2)以弱天下之民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问题五: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问题六: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问题七: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拓展提升1.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B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C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3.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C )①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 邯郸为郡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 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 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 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D.①② 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六国论》导学案问题一答案:唐宋八大家 三苏问题二答案:略问题三答案:通“曝”,冒着 通“餍”,满足 通“倘”,如果问题四答案:使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