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交往、交流、探讨的互动平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在由原来教师的单一灌输,逐步向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获取新知识的方向转变。为此,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成为重中之重。而对于只有八岁左右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各方面的知识都很不全面,学习对他们来说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好动是儿童的本性,而且他们没有一定的自律能力,所以上课时课堂教学比较难搞好,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那么怎么样才能教好二年级数学,使学生全面发展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恰当使用教具、学具。教具和学具是连接学生生活实际与数学抽象的桥梁,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的物质基础,对于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新课标要求的非智力目标的达成。二年级学生的数学学思维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而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它能起到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的效果,如我们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如果我们使用教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教具时也教研专区全新登场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都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也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又如在教:“河里有10只鸭子,岸上有6只鸭子,从河里上来几只鸭子,河里和岸上就能同样多?”学生都错认为10-6=4(只)。如果事先让学生动手摆两排个数不等的圆片,从中可以发现一排圆片的增加蕴含着另一排圆片减少的相互依存关系,就能马上意识到此题的本质意义,不会出错。二、从生活出发,利用生活知识教学。心理学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新知的内驱力。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兴趣的激发和维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教师选择应用题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那么这些使学生乐于解决的问题来自哪里呢?1.从学生生活中挖掘素材可能有不少老师认为教材代表着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使用教材时不敢越雷池半步。虽然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很多都能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的方式新颖活泼,但由于地区的差异,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的知识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关注教材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进行重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情况和问题,对教材进行删减、修改或增补——删减不符合现实生活和本地本校本班的内容,修改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应用题,增补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从而使教学内容充满生命力。如我们在上“求相差数问题”时,让学生计算墙上“星星榜”上每个人得的星星的相差数;在上“连加问题”时,让学生解决“东东带了20元要买三样物品,可以怎样买?”的问题;又如在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课时,则引用的例题就是来自于一位学生的数学日记,日记上说“爸爸今天很高兴,昨天卖了5箱苹果,今天卖的是昨天的两倍,两倍是什么意思?爸爸今天卖了多少苹果呢?”那么,这篇数学日记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因为是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所以这节课学生会学得非常主动、非常认真。2.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教师还可以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或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