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渊 明 的 精 神 家 园 ——《归去来兮辞》解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为人称颂的名篇。宋代欧阳修把它推为晋代文章中的最好作品。阅读此辞,可以更好的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感受他乐观豁达的情怀,领略其辞的艺术魅力。他的辞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片洁净的精神家园。一、出仕与归隐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这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老百姓民不聊生,“夏日长抱饥,冬夜无被眠”。陶渊明写作此辞时年 41 岁。从 29 岁起曾三度出仕,做过祭酒、幕僚、参军等小官。何以出仕?一是由于受儒家“大济苍生”思想的影响,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是由于家庭现实的生活困难。“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家庭困难啊!这不是为了“家贫亲老”吗?以赡养父母为目的去当官的高人,古今不乏其人。晋朝何琦,其母嗜吃鲜果,而他自愧鲜果不丰,于是出任郡主簿。母亲去世后,他于是喟然长叹:“一旦茕然,无复怙恃,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黩清朝哉?”之后遁迹山林。敬爱的鲁迅先生,也曾背负着母爱的十字架,在北洋政府供职,以至于遭到陈西滢的刻薄。先生在一信中写出这一苦衷:“只能不照自己所愿意的做,而在北京寻一点糊口的小生计,度灰色的生涯。因为感谢别人,就不能不慰安别人,也往往牺牲了自己。”陶渊明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自以心为形役”,迫不得已啊!陶渊明 41 岁时,作了彭泽令,但只做了八十多天便辞官归家了。据南朝梁代萧统在《陶渊明传》记载:“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何以辞官归隐呢?其一,他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不满,他不愿与争名夺利的小人为伍,想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这个善良正直的人,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是格格不入的。其二,他的志趣和性情使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喜爱那种恬静平淡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三,他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要求他超脱现实,安贫乐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受不了做官的种种拘束和各种礼节,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解脱的生活。其四,受古代先贤的影响。《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道不同,不相为谋”陶渊明应该是审时度势的人,在“邦无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