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战斗檄文学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哲学专著是一九○九年问世的。至今已经历了八十个年头。八十年来,这本书不仅在俄国、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的传播也是很广的。早在一九三○年,在上海就出版了中译本,以后无论是在延安解放区,还是在白区,在各个时期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有的版本连年再版,印数不断扩大。全国解放以后成立了专门从事马列主义著作的翻译机构,这本书又多次经过集体校订出版。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书是国家干部必修的马列主义著作之一,在各大专院校哲学系,也是学生必修的课程。无庸置疑,列宁的这本著作,对我国的革命实践一直有着十分现实而深刻的意义。几十年来,它帮助我们用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解决世界上纷繁复杂的问题,帮助我们明辨是非,站稳立场,不断把革命事业推向前进。 那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今天,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列宁的这本书是否还有用呢?列宁在书中所阐述的哲学观点,尤其是反映论问题是否过时了呢?是否正确呢?近几年来在学术界对这些问题是有争论的。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传统的哲学体系的各部分(物质观、自然辩证法、反映论和唯物史观)结合的根基是错误的,是以自然为本体,结果人类历史沦为“无主体的过程”,使人成为“必然规律的追随者”。有的同志说得更为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某些具体结论和重要论点本来就是错的,如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和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一些基本思想。”还有同志认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阐述的反映论是机械反映论,并说这种机械反映论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不难看出,这类意见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阐述的基本理论是持否定的态度。 当我们近几年来读到这类文章和见到这类观点时,是有许多想法的。恰恰是这几年我们正在从事《列宁全集》第二版第十八卷(即《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卷)的校订工作,任务要求我们写出自己的前言,和编写出自己的注释,我们把完成这项工作当作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结合学术界争论的问题来思考、分析,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今年纪念这本著作发表八十周年之际,《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卷书的新版问世了。我们希望这卷书的出版,能推动广大读者去阅读和研究它,也希望有助于争论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在这里我想介绍一段《前言》中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