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的“解放” 前些时候,《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都先后刊载了美国北阿利桑那大学中国留学生写的有关图书管理建议的文章。他们的建议,我大为赞同,因而,也想写几句早已想写而又一直觉得无从着手的话。 先从我最近的一次亲身经历谈起吧。 去年十二月,我趁这儿南半球暑假的机会回了一次上海。除了想探望几年不见的亲友外 ,还想为我正在写的论文和研究的题目找些材料。我那时正在搞上海方言方面的题材,所以对上海图书馆抱有极大希望。我觉得,“拨乱反正”已这么多年,上海图书馆的管理方法应该也已有根本性的改变了。结果,我却大失所望:上海图书馆的管理方法与“文革”期间并无实质性的不同。 据我所知,上海图书馆有一个部分对公众开放,但这部分图书数量有限,阅览室座位太少,目录编得很不科学,借阅手续麻烦,而要取得外借卡则更是难上加难。大概在设立这一部分时,有一个主导思想,即:“这儿开放的对象是一般读者而不是专业人员”吧,所以,在供借阅的书籍中一般通俗读物及文艺作品多,大多是解放后出版的新书,要想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在这儿是很难借到适用的图书的。 当然,上海图书馆也有一个对专业人员开放的部分,但是比对外开放那个部门更为繁复的手续简直令人望而生畏,知难而退。进门要看证件,要填单子;借阅要凭介绍信,要单位与所借图书专业对口;找书要请管理人员去书库寻找,要在走廊上象候诊看病似的等上大半天,有时还空等一场;看书要领牌子,要对号入座,否则有受管理人员训斥的危险;想复印一些有用的材料,不但需再填单子,还得出示证明,要复印解放前出版的一些材料再得找专人来核准…… 要是这一部门藏书确实丰富,能真正解决专业人员需要,手续繁复一点倒也罢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别的专业我不去谈它,上海图书馆照例应大量收藏有关上海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治、语言等等方面的图书,但我翻遍了这一部分中外书目,与上海方言有关的书籍不满五本,无论数量及质量都还超不过美国夏威夷大学图书馆! 据说,上海图书馆还有一个更“内部”的阅览室,专门接待“高级”专业人员。内情如何,由于没能亲眼目睹,就无法奉告了。 上海图书馆藏书量,在全国各大图书馆中也是名列前茅的,那么书到哪里去了呢?这个图书馆除人民公园隔壁那个书库外,还有好几个书库,例如:解放前徐家汇天主教堂那个著名的藏书楼就是上海图书馆书库之一。这些书库中有的收藏着解放后接收过来的大量珍贵版本,中外图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