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陈翰伯三鞠躬 《读书》第十期王干、金克木、赵越胜、朱正琳的读书随笔,真可谓掷地有声。这不但要感谢作者,而且还要感谢《读书》。因此读了陈原《记陈翰伯》一文,不禁要对这位《读书》的创办人深深地三鞠躬。陈原说“他留下了一个精神世界”,我想《读书》就是其中之一吧!愿他那倔强、正直、勇敢的灵魂在上帝的怀抱中安息! 由陈翰伯的逝世想到近来老一辈的作家、学人纷纷谢世;仅存的已为数不多了,《读书》是否可以设法多组织一些前辈学者的文稿。 苏州 张沂新读者·作者·编者张沂新领略到“大彻大悟” 读罢第十一期樊钢的《理论的危机、分裂与综合》,不禁为作者的“大彻大悟”与“危机意识”所震动。尽管在经济学的领地里徜徉多年,总觉得脑子里的所思所想似乎是沿着一条路往下走,不会到岔道上看看,或说根本不知道岔道在哪,更不用说站在高处俯瞰纵横交错之路,看看哪条通向光明的未来了。由此而生困惑(谈不上是高级的“危机意识”),觉得急需读到启迪思想,开阔思维的文章。樊文至少使我在混沌中领略到了“大彻大悟”的感受。请向作者致意。 中国人民大学 苏静读者·作者·编者苏静继续努力 读了第十一期张旭东先生有关本雅明的文章,非常高兴:西方近几年来提到本雅明的人甚多,而真正有研究的却甚少。现在能看到一位中国学者对本雅明思想透彻的分析,真难能可贵!连说德语的读者看他的作品也觉得困难繁多,主要原因来自本雅明的出身和文化背景:他独特的、“绝无可比拟的”文风和深奥的思绪是在他本民族(宗教)文化和丰富的阅读经历的影响下提炼出来的。本雅明本民族的文化既重形象思维,又重辩论难题,这大体上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即所谓 Denkbilder。 我希望张旭东先生继续努力,把由德国 Suhrkamp 出版社所出版的两本《本雅明选集》早日翻成中文,以使更多中国读者能接触到瓦尔特·本雅明的思想。 瑞士 苏黎 Dieter Tschanz读者·作者·编者Dieter Tschanz贵在讲真话 《活动变人形》读后,再读一些评论,犹如看同一类商品的不同广告。在《读书》第十期上见到《<活动变人形>书后》,不由嘀咕:莫不是广告做到《读书》上来了? 《书后》读完了,而且细细读了三遍。这样读文章于我虽非空前,但是罕有。何以这般细读,因《书后》讲了真话。 真话并非真理,因而《书后》决不是《活动变人形》盖棺之评。但讲了真话的《书后》,比之那些广告一般评论,价值要高出多多。 贵州六盘水市文化局 辛子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