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走向世界丛书》已刊部分读后随想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对祖国,我们心中藏着诚挚炽热的眷爱,一往情深;对世界也怀着向往景慕的心情。我们珍爱人类一切有价值的创造。世界的先进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人岂能无权享有一份?基于这种理解,我们欢迎《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 走向世界,还是闭关锁国?是我国历史中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每当国势趋于安定 ,朝野颇有自信,想到修明政事,社会气度恢闳,洋溢着昂扬进取的精神,大都敢于放眼乎视,走向世界。除了抗御外侮的紧急战备时期,一旦因循苟且,事事惟知依例照办,岌岌顾影,白日见鬼,自相掠扰,朝不虑夕,便用种种教条和禁条编织自缚的硬壳,深藏固封把自身置于世界之外。然而,通绝域,来远人,报聘贺吊,万里相奉,和远方各族人民开展友好往来,取长补短,正是促进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不断昌隆的优良传统之一。即在用正统眼光编撰的史籍里,也总有四裔列传和外国列传附于卷末,司马迁开创的史例,历代相沿,就是有力的证明。 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印的《走向世界丛书》,预计整理旧籍六十来种。现已印行的十多种 ,内容称得上彩色缤纷,原作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容衰色谢,依然饶有兴味,足以启迪我们对于往事和前路的畅相。 论及对广阔世界的探求,不能不追寻我们祖先的足迹。汉朝的凿空,唐代的致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时,我国人民走在世界的前列。欧洲人还以为地中海沿岸就是世界边缘我们先民已在设想并努力打通走向世界的道路,着意要从域外汲取壮大自身的营养。上继《史记》和《汉书》的论述,《后汉书》写道: 汉世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其后甘英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门、阳关者四万余里,靡不周尽焉。若其境俗性智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融,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 我们的先人迈出河西走廊,渡流沙,越葱岭,踏上中亚大平原,开辟了至今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带去先进的汉文化。罗马娇媛贵妇穿上锦绣绮罗裁制的时妆,欧洲知道了中国的存在。这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第一次浪潮。随着骆驼商队东来,汉朝引进域外的方物、艺术和学术,丰富了国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汉朝人走向世界的壮举,沟通了中西经济文化,推动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