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给自己写份悼词 近日,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发微博称:“刘永好、马云、冯仑、茅永红、郑跃文、张征宇和我,在重庆集体研究决定:举办一个集体追悼会,每人给自己致悼词。结束过去,开始未来。每活一天就净赚 24 小时,珍惜每一天,充实每一天,快乐每一天。” 有评论者认为每个公民都应给中国企业写一份悼词,让中国企业集体脱胎换骨。我想这个要求有点高了,每个人发点随感式的议论是容易的,写一份像模像样的悼词,至少像我这样不了解中国企业界的人很难落笔定论。不过,我倒觉得,每个人给自己写一份悼词是可以的。 自己给自己写悼词,生前操办身后事,像是不着调的电影桥段,可是谁说这不是现实中的事。我记得前些年,著名书法大师启功生前就给自己撰写过《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虽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这虽不是悼词,但跟悼词差不多,也是生前就给自己盖棺定论了,一时传为美谈。 中国人向来受孔子影响,开口“未知生,焉知死?”避谈人生终极;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却说:“未知死,焉知生?”喜欢追寻生命终极意义,并以此为世俗生活找到价值和出路。所以,中国人不谈或是惧谈死后的问题,在民间甚至视为不祥之言。只是,向死而生,无可逃避,我们应该有勇气跳出忌讳的怪圈,提前为自己备上这样一份严肃的生命礼物。 没有什么比直面生死更深刻,给自己写一份悼词,就是一次人生省思、哲学之旅。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弄明白这个问题,人生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不失为一次难得的洗礼。 人生看似漫长几十年,可是如果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更似白驹过隙,几十年时间可以浓缩成一天。如果明天就要离去,今天给自己写一份悼词,回顾我这一辈子做了什么,有什么功过得失,如何闪转腾挪,经历了怎样的荣光与苦难……在临行前总结反思一下,纵是有点儿自怜自爱,不能完全客观,也应该或多或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 一般而言,悼词是他人操作,第三人称,内容大讲其业绩,大颂其功劳,很少讲逝者的劣迹与污点。这样的悼词太多溢美之词,反而不真实。尤其是现在一些悼词都是逝者单位的人操刀,作者无非拼凑一篇毫无个性的“套瓷”。作家毛志成讲,他曾经有偿为一个领导写悼词,秘书送来一大摞材料,他一读,以为死者生前德绩、政绩都感人至深,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