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咏史诗鉴赏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的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鉴赏怀古咏史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 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作为咏史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就用了多个典故。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用典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时,要特别留意。2.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触发其感慨的媒介。如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 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 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3.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们由于不同的艺术技巧,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 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 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 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如此。4.分析作者咏史抒情诗的写法。咏史诗的写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