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老师流失系列报道 老师流失困扰农村教育■本报记者阳锡叶通讯员谢娴能陈志兵近日,中国教育报收到一封来自湖南武冈的读者来信。来信说,一所只有 30 多名老师的农村初中,一次被城里中学通过考试选拔了 9 名年轻的优秀老师,12 名班主任一下子少了 5 名,其中初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科目的老师全部被选拔走了。因为新老师一时难以到位,整个学校的教学陷入瘫痪,也让校长十分纠结——乡村中学竟然成了城市学校的“育师场”,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近年来,农村老师流失问题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中国教育报记者就此深化采访了进城老师、农村校长、教育部门,试图揭开现象背后的问题。进城老师有苦衷:因各种原因“逃离”乡村彭雅(化名)把自己的从教路比作“回形针”。2024 年,这位湖南常德的姑娘大学毕业,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回到常德,在一所高中做了代课老师,一做就是 4 年,“并慢慢喜爱上了老师工作”。但没有编制,她逐渐感到被边缘化,于是决心考编。2024 年 8 月,彭雅考上了编制,被安排到一所乡镇学校教小学一年级语文。孩子们很喜爱这位年轻的老师,每次回城,孩子们都会送她到校门口,每周一,他们就会睁大眼睛在校门口等她,然后跟着她一路到教室,边走边喊:“老师回来了,老师回来了!”这种日子让彭雅很满足,但一件事却改变了她。一天,彭雅参加的一个教研项目的课题组负责老师打来电话,问她的课题报告相关章节准备得怎样了。彭雅这才想起来,自己是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报告还没写完,要上的公开课也还没有准备。可是在当时,她没地方上信息技术课。那个晚上,彭雅陷入了深思:“想了想这阶段的工作,好像不是我干的。”她说,应该是带信息技术课,可在这里连计算机都摸不到。以前,她还常常发表专业文章,参加一些信息技术的教研活动,或者上公开课、比武课,可到了乡镇学校,“这一切好像都与我没关系了,我个人也停止了进步”。彭雅告诉记者,那一刻她感到了一种无助与恐慌,决定不能让自己的专业生命就这样终止。加上那时彭雅租住在学校所在小镇上,吃饭也成了问题,“镇上的快餐店基本都吃过,但常年吃快餐店,都快厌食了”。后来,她怀孕了,吃成了更大问题。由于妊娠反应强烈,她有时一天粒米未进。在这种情况下,彭雅又决定考进城去,“我不能被‘OUT(淘汰)’,我是学现代教育技术的,我得找回我的圈子;我孕育着生命,我得对他负责,不能让他因为我而营养不良”。第二年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