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了,因为各种辞典上早就对“人”的词条作了简明的解释。不过,他们都是分别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而本文是如何从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人是什么”的? 提示:可以从文章体裁、结构、选材等方面分析阐述。参考答案:本文虽是一篇哲学论文,却并没有人们所想像的那种枯燥的政治定义和晦涩的理论阐述。作者赵鑫珊融哲学与科学、艺术为一炉,从而使本文富有散文的韵味。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人是什么”的问题,然后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文学家雨果、歌德的话和哲学家加缪、康德的看法,指出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的回答迥然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答案。雨果把人看成是判了死刑的罪人,加缪把人看成是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们的回答是消极的。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爱因斯坦说有合理的事情做,工作和生活就有奇异的色彩。他们的回答都是积极的,且和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生无所息”见解一致。这就表明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无论是科学家、文学家还是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人是应该不断地工作的,应该是“生无所息”的。有了这样的共识,作者再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人是由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三部分组成,其中对现时的把握是重点,比重占95%。为阐述这一看法,本文又引用了若干东西方格言、诗歌、音乐、电影和名人语录,先后论述了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的意义、作用和性质,最后用类比的方法阐述把握现时的重要性及其和追忆往事、憧憬未来的关系,以诗的语言“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结束全文,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见解深刻透彻。特别吸引读者的是,本文旁征博引,把科学、艺术和哲学融于一炉,把名人语录和文艺作品中的名段名句同全文的哲学思辨紧密地糅合,形成了独特的诗化的论述语言。2.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提示:应立足语言运用过程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角度加以分析鉴赏。参考答案:文章语言生动,充满激情,颇具鼓动性和号召力。(1)比喻生动贴切,表意准确。如:“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的漫无目的的乱舞。”是的,把握不了现在,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就会像枯叶一样随风乱飘,一切的一切,总是空想。这一比喻就十分生动地把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了。(2)排比的语式、反问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