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导学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 2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学习方法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比较赏析法。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三)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B 级)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四)、《故都的秋》一文描绘了北国秋景。北国秋景,各处均有其特色,选出与下列五个景点 配伍最恰当的一项( )(B 级) a 夜月 b 钟声 c 虫唱 d 柳影 e 芦花 甲 陶然亭 乙 钓鱼台 丙 西山 丁 玉泉 戊 潭柘寺 A.d b a e c B.e d c a b C.a c b d e 基础知识题 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