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教学参考文化背景1.谏官制度中国古代,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批阅百官奏章疏报,直接决定国事,然后交付有司执行办理。其信息来自呈奏章的官员,但决策仅仅由皇帝本人进行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制,由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门下省掌出纳帝命,拥有对中书省的草诏的审核权;尚书省负责具体贯彻政令。但皇帝独断的决策方式从未废弃。明太祖朱元璋时,甚至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自己亲自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进行决策。两千年间,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谏官。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今的有识之士都从各个方面论证过纳谏之益,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吴兢曾上疏玄宗极言“夫帝王之德,莫盛于纳谏”,一方面说“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己过,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另一方面说“不肖之主,自谓圣智,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逢而灭于汤,纣杀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为了增强说服力,吴兢还就近举出两个例子,一个是隋炀帝,“骄矜自负,以为尧、舜莫己若,而讳亡憎谏,乃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大臣苏威欲开一言,不敢发,因五月五日献《古文尚书》,帝以为讪己,即除名。萧瑀谏无伐辽,出为河池郡守。董纯谏无幸江都,就狱赐死。自是謇谔之士,去而不顾,外虽有变,朝臣钳口,帝不知也。身死人手,子孙剿绝,为天下笑”;另一个是唐太宗,“好悦至言,时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