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诗人食指青春俊逸的诗人住进精神病院 1976 年 10 月底,刚刚粉碎“四人帮”,一个风云际会、万象更新的年头,我迢迢八千里路,从父母“文革”发配之地新疆回到北京,与初恋男友会面。一天,我的诗人男友神秘地告诉我,今天我们要去见一个“特殊”的诗人。 下午两点多,我们来到一个文学编辑部,只见一对青年男女已经等在里面。男的穿一身旧军装,朴素中透着俊雅的书生气,一见面,就滔滔不绝地给我们大声背诵自己的诗歌。大约 3 个多小时的聚会,主要是听他背和说,大家都被他的激情和记忆力镇住了。他正是在知青中有着广泛影响的诗人郭路生(食指是他后来取的笔名)。他与那个时代潮流不合拍、充满思想探索的《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作品,在“文革”期间的地下文学圈和全国知青中早就传诵甚广,小小年纪的他为此多次遭到审查和打击。至于被评论界公认为中国先锋诗歌“第一人”,那都还是后话 与激情澎湃的郭路生形成反差的是,那位 20 多岁的女子,面对墙角安静地坐着,始终一言不发。她那洋娃娃一般罕见的美貌,使我不时地偷偷看她。她就是李立三的小女儿李雅兰“文革”初期十多岁便随母亲(苏联人)和姐姐被投入监狱,因长期住单间牢房造成“失语”,路生称呼她的小名“阿俩”,当时二人新婚不久。已断断续续患了 4 年精神分裂症的路生,和尚未落实政策的妻子一家,生活十分清苦…… 光阴一晃 20 年。1996 年,我已在深圳做了多年娱记,一次采访,偶然看到一本《街道》杂志,竟翻到了关于“食指”的报道,所配的几幅他在京郊福利院(精神病院)的生活照像锥子一样直刺我的眼睛!昔日慷慨激昂、青春俊逸的诗人,在照片里穿着白底蓝条的病号服,已成瘦骨嶙峋、满脸沧桑的小老头。报道讲述了他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病情加重、到 1989 年母亲去世后因无人照料而被送进北京一家福利院后的悲凉生活。其中一个细节令我至今难忘:为了争取到一点点独处的空间,每天有一小会儿躲开其他病人的喧闹读书写作,他主动担任义务洗碗工,以此换取每晚在无人的餐厅待几个小时。报道中摘发了几首他在精神病院创作的诗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首白描式自我写照的《在精神病院》,以及早几年写的《疯狗》,读来真是令人心酸。 2001 年底,我在一次诗歌活动中遇到“白洋淀诗群”出身的诗人林莽,喜出望外地得到了他赠送的新书《诗探索金库•食指卷》。我当晚熬夜通读,可谓心潮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