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 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背诵、尝试默写。 3、反复诵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课前自 学】 一、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 名的“三苏”( 、 、 ) 苏轼(1036—1101),字 ,号 ,四川眉山人, 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 派词。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 、“苏辛”(辛弃疾)”之说。 (三苏:苏洵、苏轼、苏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 豪放派词)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1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3、词牌、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是词牌名,题目是“ ”。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 词牌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 二、自主诵读,读准字音,把握大意 1、给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 ) 樯橹( )( ) 一尊还酹江月( ) (guān) ( qiánglǚ) (lèi) 2、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杰出的英雄人物。 故垒:旧营垒。 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