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语言与文学》合作交流 人教大纲版第六册

高中语文《语言与文学》合作交流 人教大纲版第六册_第1页
1/1
1.作者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分析时,首先需要借助工具书或相关资料对文中引用的这三句话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认识。参考答案:刘勰(465-520),字彦和。他的主要著作是《文心雕龙》,共 50 篇,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神思》是第 26 篇,属创作论部分,“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其意思是:构思的妙处,是作家的精神与外物的形象密切结合,融会贯通。这里初步总结了形象思维的特点,作家的联想和想像离不开事物的形象。《比兴》是第 36 篇,也属创作论部分。“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其意思是:作者运用比兴方法,是对事物进行了全面观察;作者的思想和比拟的事物,虽然像胡、越两地那样距离极远,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像肝胆那样密切。《物色》是第 46 篇,属批评论部分。“山沓水,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其意思是:高山重叠,流水环绕,众树错杂,云霞郁起,作者反复地观察这些事物,内心就有所抒发。春光舒畅柔和,秋风萧瑟愁人;像投赠一样,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样,景物又引起作者创作的灵感。以上三段文字,都说明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形象思维,离不开具体的形象。2.什么是平上去入?它大体上是怎么演变的?怎么划分平仄?提示:这要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才可弄清楚,不过对于高中生来讲还是有必要知道一点的。参考答案: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只能大体上说说。平上去入,是中古的汉语声调,这一学说起源于南朝,沈约著的《四声谱》认为:声调问题“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这说明古代汉语的声调在六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根据古代韵书的记载,中古汉语语音的声调一直是四声。每个声调中又有不同的韵部。到了元代,北方话的声调起了重大变化,“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平声分成了阴阳两声,入声字被分解到了其他三声中。古人把平声类作为一类,把上去入三声作为一类,归为仄声。用普通话读古诗有的已经不押韵了,就是因为入声韵消失了。3.什么叫“辙”?提示:过程可参照上一题。参考答案:中古音韵最常用的是 106 韵部,宋代以后,称之为平水韵,平声 30 韵,上声 29 韵,去声 30 韵,入声 17 韵。古代各个时期的各类韵文,取韵读相同或相近的字,依照一定的韵例而重复出现,造成语音上的和谐美,就是押韵。上古韵文按上古音韵部来押,中古以下韵文则按诗韵、词韵、曲...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语言与文学》合作交流 人教大纲版第六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