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 8 个生字,理解 19 个词语的意思。能用也许、似乎造句。 3、研读课文,深化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培育学生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沟通的能力。 4、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编写有关秦始皇兵马俑资料、课件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几年前,比利时的《列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向读者呼吁:亲爱的读者,快去美术宫看看,当我们还在漫长的黑夜里时,中国人在干什么?这是指的什么呢?原来指的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2、今日,我们就一起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走一遭,好吗?(板书课题) 3、教学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学生仔细听,思考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的哪些方面。 2、自读:学生自读全文,遇到生字、不理解的词、句分别用规定的符号作上记号。尝试着自行解决。 3、检查:a 学生接读文章。b 看意思写词语虎视眈眈、久经沙场、栩栩如生、浩浩荡荡。(课件出示) 4、沟通:地理位置、建筑物、军阵、兵俑 三、再读课文,内容归纳。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哪几点又可把他们并为同一方面来说? 2、小结。(课件出示)试着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A、介绍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B、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和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栩栩如生的神态。 C、兵马俑的了土在我国考古史上的地位。 主要内容:文章介绍了兵马俑博物馆的()、()和兵马俑的()与(),指出()。 四、学习资料,帮助理解。 1、小组内沟通课前编写的资料。 2、提供课外资料,学生阅读。 兵马俑是 1974 年春于陕西临潼县始皇墓东一点五公里的地方发现的。一共有三个大坑,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估量埋有秦俑八千余件。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达一万四千多平方米,现已挖出两千平方米,出土陶俑一千多件,陶马三十多匹,战车八乘。二号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出土战车八十九乘,骑兵俑二百多件,步兵俑六百多件。三号坑面积较小,仅五百二十平方米,内有驷马战车一乘,卫士俑六十八件,估量为这支地下大军的军帅指挥部。 秦始皇陵兵马俑生动地反映了秦朝兵强马壮的阵容,可以说是一幅威武雄壮的古代军事画卷。可能由于当时战事分工的不同和军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