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金融工具会计管理路径浅析 一、商业银行金融工具业务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后危机时代,由于金融工具业务进展的多样化、内外部监管的深层化、集团管理一体化、业务经营精细化的趋势愈发深化,商业银行金融工具业务前中后台监测分析结果不一致,财务报表与业务及风险报告不统一,财务计算逻辑与业务统计规则相左、系统对账差异核对困难等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商业银行金融工具业务的日常管理和经营决策。笔者经过调研发现,主要问题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科目体系不够清楚 部分商业银行对于金融工具业务会计科目体系仍缺乏统筹规划,会计科目通常根据业务进展需求随机、分散设计,科目编排方式一般实行平行设置,科目体系的递进层次、框架结构不够清楚,没有根据业务、产品及会计分类情况进行分层设计,科目体系灵活性及可拓展性较差。部分科目维度设置仍然比较粗放,没有完全根据产品维度进行合理分设,不能充分满足分部门、分产品和分收入类别进行管理会计分析的需要。 (二)会计制度体系不够完备 部分商业银行对于金融工具业务仍缺乏一套覆盖业务初始分类、后续计量、终止确认及报告披露等全流程和全情景的会计制度体系,相关会计规则分散在部分操作手册、功能说明等文档的各个章节中,权威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较差,制度版本更新滞后,不能及时、充分满足业务开展和实务操作的需求。同时,由于在会计管理组织设置中实行业务随人走,且疏于对会计管理流程法律规范的梳理整合,一旦发生人员交替或岗位变动,交接人根本难以及时跟进相应工作,容易产生操作风险。 (三)信息披露机制仍不健全 首先,部分商业银行在金融工具业务交易、风险管控、核算报告等一体化系统建设方面的进展仍较滞后,往往是业务交易优先实现系统自动化处理,但对于系统支持有限的结构性、特色产品的模型估值、会计过账及会计调账仍然依赖手工处理和过渡,降低了金融工具业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其次,商业银行在金融工具业务统计报表系统建设初期,就缺乏与前台交易系统、中台风险管理系统之间对口径设置、信息共享、关联对账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导致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部分被割裂,在前中后台分别报送的业务经营数据不一致时,跨系统数据追溯和差异核对难以实现。最后,在相关统计报表设置上,没有充分结合产品风险维度和管理精度需要,报表项目不够直观、定义不够准确、项目边界不够清楚,无法准确可靠地为业务预算下达与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