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思路,最早始自 2003 年 10 月的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这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中共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意味着,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农民必须同样达到小康社会标准。 长期以来,在规划、行政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建设、社保体系、户籍制度、公共服务保障体制以及土地制度等层面的城乡二元体制,深深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显然要在上述体制层面有所突破。 先地方试点,再总结经验,最后形成全国性改革的政策思路。"统筹城乡"延续了中国以往的改革路径。 中共十六大闭幕不久,当年的 10 月 22 日,成都市提出"以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发展战略",把城乡一体化正式作为成都市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揭开了统筹城乡改革的序幕。 四年过去,2007 年 6 月 7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提出两地要"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此后,成渝两地分别在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方面,有了种种创新探索。 三年再过去,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 10 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明确提出,"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而目前,中国城乡差距仍在扩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会形成哪些全国层面的政策措施,推动城乡差距缩小,值得期盼。编者按:2007 年 6 月,成都、重庆获批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年多来,关于成都在土地和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方面的试验和变革,外界一直众说纷纭。地方政府和一些媒体的说法,有的失之片面,有的则相互抵牾,存在相当大的误导成分。 那么,成都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0 年底,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