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名称:文言文虚词的研究课题组长:课题成员:指导教师:所属领域:语文一、课题背景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白话文相差很大,我们学生平时接触得少,因此文言文的学习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成为了一大难点,尤其是其中关于文言文虚词的学习。那么,究竟什么是文言文虚词?高考中所出现的高频文言文虚词都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用法又是什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小组进行了如下研究。二、课题目的对于高考中所涉及到的重点文言文虚词“之、其、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中学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教与学提供参考和帮助。三、课题研究方法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信息、小组讨论四、研究过程确定课题探讨并设计研究方案成员按照分工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整合所收集到的资料并进一步进行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总结与反思五、概述虚词在语法意义的表达及语法任务的完成上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实词的数目远远多于虚词,但是虚词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正如马建忠所言,“实字其体骨,虚字其精神也。”[]实词如果是骨架的话,那么虚词则是骨头里的血液,而整个句子正是通过血液串起来的。因而甚至可以这样断言:汉语少了虚词,便不能正常表达。因此,本小组重点针对“什么是文言文虚词”“高考中所出现的高频文言文虚词都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用法又是什么”,重点选取“之、其、以”三个文言虚词作为研究对象,搜集它们在中学教材中的典型例句,然后对每个例句中对应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研究和分析,再进行归类,整理出各个虚词在中学教材中的典型的用法及意义。六、正文(一)文言文虚词的概述虚词的定义:汉语虚词在古代有各种称谓,如“语助”、“虚字”等。关于虚词,北宋周辉在《清坡杂志》里记载:“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许多古代学者认为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却推动感情抒发。《马氏文通》首次从语法学的角度对实词和虚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实字即“有事理可解者”,是文的“体骨”;虚字即“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是文的“精神”。[]郭绍虞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中指出:“古人的虚实说,是在没有词类说以前,是在没有语法学以前,所以目的重在汉语的实际应用。这样当然结合到修辞,而适合于古人学文写文之用。”[]总之,虚词是词汇的构成部分,历来对于虚词的界说各不相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虚词一般只有语法意义,表示各种关系和语气,很少有词汇意义。虚词的分类:现代观点一般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归于虚词。虚词的作用:虚词在语法意义的表达及语法任务的完成上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实词的数目远远多于虚词,但是虚词重要性不可小觑,究其原因:一是从使用频繁率来说,虚词甚过实词;二是“实字的作用以它本身为限,虚字的作用在它本身以外:用错一个实字只是错一个字而已,用错一个虚字就可能影响很大。”正如马建忠所言,“实字其体骨,虚字其精神也。”[]实词如果是骨架的话,那么虚词则是骨头里的血液,而整个句子正是通过血液串起来的。因而甚至可以这样断言:汉语少了虚词,便不能正常表达。(二)典型高考高频文言虚词的疑难问题分析【之】“之”作代词“之”字所指代的内容应该从具体的上下文中予以确定。“之”字多是承前指代,或是蒙后指代。因此,有的语法书上讲,“之”字表指代时一般都有提示语。这个提示语可以在“之”前,也可以在后。下面就教材中出现的一些例句加以分析,讨论怎样明确“之”的指代内涵。①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之,代词,无疑,但究竟指代的是樊将军呢,还是指代樊将军的头呢?从语法上看,两者都讲得过去。句后面紧接着荆轲的话有“诚能得樊将军首……”,因为古代取人性命,多以见项上人头为证。那么“之”指代的就应该是“樊将军的头”。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荆轲刺秦王》)之,指代行动。结合文意来看,太子的心思是如何对付强秦,荆轲知太子心意,为其解忧,即准备刺杀秦王。故“之”指代刺杀秦王更为妥帖。综合地,应该把“之”理解为“刺杀秦王”这个终极目标。在这里,“谒”是“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