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民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民歌施加影响。一个地区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可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民歌。居住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其闲暇生活、交往生活、宗教生活的结构、范围和对象都会不同,以至形成带有浓厚地域特点的传统民歌文化形式。在我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不同地域人们的气质、性格、情感和审美情趣,造就出不同体裁的民歌。一、民歌的起源远古时代,当人类处于原始的渔猎时期,在和大自然搏斗或集体劳动时,发出呐喊声。劳动之余,愉快的回忆,模仿劳动时的情景,手开足礴的敲击石块、木棒,发出欢呼声、讴歌声,逐渐形成了早期的民歌。我们的祖先就是通过这些最为简单的发声元素表达了他们猎获的欢愉,表达了他们征服自然的愿望,表达了对万物神灵的崇仰。鲁迅先生说过:“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能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笃那么这就是创作……他就是”杭育杭育“派。那么也就是这”杭育杭育“派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中国传统民歌的地理背景21、中国的地形对民歌的影响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出不同体裁的民歌,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在西部高山、高原地区,地势高低起伏,山峦遍野,连绵起伏的山脉阻挡了人们的视野,心情就会不舒畅。在这里居住的居民创造的民歌就会高亢激昂,节奏明显,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多变。人们用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跌宕起伏的民歌来表达这里的地广人稀、空旷孤寂和开门见山的环境。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们的视野开阔、心情舒畅,与西部山歌风格截然不同的是曲调悠扬高亢,韵脚和谐清新流畅、细腻委婉、节奏平稳,脉脉温情。人们一般习惯用小调来轻唱低吟,表达平原地区一望无垠、风景秀丽的特色。他们所歌唱的民歌就像河渠中的静静流水,情意绵绵。2、中国的气候与民歌我国北方气候干旱猛烈,河流稀少,四季分明、年温差变化大。因而北方人勤劳善良,不怕困难,敢于冒险,生活粗线条,爽朗豪迈。与这性格相随,自然而然人们传唱的民歌就会粗犷豪放、有棱有角、粗厉雄浑,节奏明快。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温和,河流交错,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这里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委婉秀丽,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