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1 高考作文素材:《忐忑》唱出了快乐和自由?2 月 1 日《深圳晚报》24 版有一条新闻《新华社发文评<忐忑>》,副标题是《要的就是自由自在》。文章对被网友称为“神曲”的《忐忑》褒赞有加:具有“超绝的力量”、“中西文化碰撞的‘奇葩’”、“对长期以来‘学院式’民族唱法的坚决反叛”、“处处充溢着两名音乐家由内而外的难以言状的快乐”。对演唱者及其德国老公也褒赞有加:“以最投入、最本真的态度创造了《忐忑》,演绎了《忐忑》”、“这位德国音乐家挥洒着他天马行空的文化想象力”,结论是:《忐忑》是“标新立异、无法归类的杰作”、“模仿者连拾人牙慧都谈不上”。这种论调出现在“新华社”的标题之下实在令人瞠目结舌?笔者甚至很没有理由地联想到一个词:马屁精。确实很没有理由——“新华社”有什么理由去拍一个唱歌的马屁呢?那看来就是“新华社”在论证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兹分析如下:首先,太着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真正的好歌是经得起时间的洗礼的——多少曾红极一时的流行歌曲已成昙花?更遑论“全民娱乐时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网络歌曲了。我们且不说网友恶搞对错与否,争论非常如《忐忑》者,“权威部门”以高姿态定性其为“杰作”是否操之过急?其次,太激动。当一个人把他所能想到的“美好”词汇往另一个人身上堆砌的时候,通常不是在奴颜媚骨,就是由于某种原因太过激动。前者如五代时的“儿皇帝”石敬瑭,后者可参看巨星演唱会时某些粉丝的表现。“中西文化碰撞的‘奇葩’”除了该文口中的《忐忑》外,看官您还能再想出一个例子吗?“想象力”我懂的,“文化想象力”哪位帮我解释一下?“它的意义绝非歌曲歌词,它本身就构成了意义,它足以解释它本身”,这个句子似乎霍金在解释“什么是宇宙”时说过——《忐忑》已达到了跟宇宙同等的高度?!再次,太矛盾。既然“音乐的起点是快乐和自由”,那为什么别人模仿一下就成了”连拾人牙慧都谈不上”了呢?难道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演唱家声称“每次演唱都是即兴的,发出的声音也都不一样”,有心的看官可上网搜索听听,在不同场合,演唱家唱的《忐忑》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阿姨带刀”,“自由”体现在哪里?再弱弱地问一句:既然要表现的是自由和快乐,为什么不叫“自由”、“快乐”而叫“忐忑”呢?我们知道,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是有感染力的,“于我心有戚戚焉”。音乐也是如此,旭日阳刚的《春天里》唱出了一种充满感伤、无奈...